春节期间,香港多家影院门前出现罕见的排队长龙,多部贺岁片受到影迷追捧。令人欣喜的是,外语片不再一枝独秀,港产片取得了可观票房。
龙年贺岁的4部港产片,动用了新旧明星或青春偶像担纲,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。《东京攻略》上映两周票房近2200万港元,《决战紫禁之颠》一周票房收入逾1200万港元,《公元2000》一周票房达840多万港元,《大赢家》12天票房也达660万港元。
其中更以嘉禾公司出品的《东京攻略》大热。这部影片以梁朝伟、郑伊健、陈慧琳和张柏芝等一众明星为号召,有望成为贺岁片大战中真正的大赢家。此片在新加坡、马来西亚和上海同步上映也大受欢迎,新加坡上映一周收500多万港元,马来西亚8天收400多万港元,上海一周收200多万元人民币,均是近年罕见的佳绩。业内人士估计,香港龙年贺岁片票房将比去年上升二成以上,以单日最高票房计,今年票房可达200多万港元。
反观今年的外语贺岁片,最受欢迎的却是两部卡通片《反斗奇兵续集》和《宠物小精灵》,《反斗》一片7天收得1400多万港元,《宠物》一片7天收得400多万港元,其余影片票房一般。曾因《泰坦尼克号》而成为万人迷的迪卡普里奥,其新片《迷幻沙滩》在新年档期推出却已风光不再,上映7天只收得300多万港元。
香港影业协会的资料表明,去年香港上映的港产片约90多部,票房收入仅8.6亿港元,比1998年下降一成,过去两年外语片与港产片的票房收入已上升为六比四的比例。但今年外语片特技不再如以前吃香,而且港产片题材较灵活,并在不同渠道如互联网大力宣传,贺岁港产片票房压倒外语片已成定局。同时,随着经济逐步复苏,外围条件好转,香港今年开拍电影数目将显著增加,港产片有望摆脱前两年低谷。
受此大势鼓舞,目前香港多家电影公司都准备增加今年影片数目。业内预期,今年香港的电影制作至少增加一成以上。由于近年来互联网股票大热,形成不少拥有巨资的基金,像香港东方影业旗下的东方网、几位香港影星合作的东方魅力以及中国星等多家网站基金,现在都有意开拍多部电影,这样既可充实网站内容,又可为基金作宣传。今年东方影业准备开拍5至6部影片,英皇公司预计至少4部,多家网站基金有意拍片数目已达40至50部。而一向以代理外语片为主的狄龙国际电影公司也表示,由于港产片身价回升,正考虑今年投资1500万港元开拍电影。
业内人士指出,香港电影业复苏其实并不出奇,原因之一是电影工作者痛定思痛后不再滥拍。多年来,港产片形成了多元化的片种:英雄片、赌神片、奇案片、追女片、新派古装武侠片等等。各片种都不乏一些叫座的经典片,但是在商业挂帅的前提下,盲目迎合观众导致大量的粗制滥造,也使香港电影失去了主流方向。其实对于香港电影来说,人才、资金都不是问题,关键在于有好的剧本和制作。每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是对香港电影的一次有益总结,每年的国际电影节是香港电影学习的良好机会。近年来,一群被称作“香港电影有心人”的导演已经对香港电影做出了严肃的思考。许鞍华去年金像奖获奖作品《千言万语》用真实、质朴的手法拍出了香港的一段历史,受到观众、评论界的一致好评:杜琪峰、陈嘉上、陈果等导演,都走出了一条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路子,拍出了一些既叫好又叫座的影片。
从观众角度来说,香港电影观众已发展为一个较为成熟的群体。作为一个国际化都市,香港也是国际电影文化的一个交汇点,观众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影片。大量好莱坞的影片一方面使香港观众的眼光变得挑剔;另一方面,好莱坞一成不变的拍片模式也让香港观众觉得需要寻求新的触点。从近年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可以看出,一些来自欧洲、亚洲与好莱坞风格迥异的影片异军突起,如讲述一名儿童寻亲的巴西影片《中央车站》、描写兄妹情的伊朗影片《小鞋子》等,没有大场面、大制作,有的是浓郁的人情、亲情和简单细致的表现手法,同样受到观众的欣赏。内地导演张艺谋的作品《一个都不能少》在香港上映以来,虽然谈不上火爆,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。观众群的成熟和欣赏口味,已成为香港电影人拍片的一个参考要素。
另外,令电影业人士大伤脑筋的盗版现象,曾经对香港电影造成严重冲击。随着特区政府不断加强打击盗版,正版VCD价格持续下调,市民逐渐形成拒绝购买翻版影碟的意识,都有利于影片的影带及VCD收入回升,而影碟收入可达票房收入的三分之一或以上。这些对电影人来说是极大的支持。
同时,部分亚洲市场复苏,也刺激了港产片的回升。例如韩国和日本开始大量购买港产片,其中韩国市场价格曾在金融风暴后下降九成,只值10多万美元一部,最近价格已恢复至50多万美元水平。
又快到4月了,香港电影两大盛事——金像奖评选、国际电影节将先后举行。香港导演们将交出怎样的答卷,将是证明今年电影市场走向的最新依据。